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三种社会治理模式,即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以权制为基础,呈现出等级化、地域化等特征。它通过对个人(指皇帝、国王等)最高权力权威的塑造,建立以权力关系为主导的等级化社会,又通过对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的推广和传播,把这种社会关系制度化、合法化、固定化。
一.李诫及《营造法式》
李诫,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兄长均在朝为官。1092年,即宋哲宗元祐七年,李诫任职将作监,此后的十几年间一直在将作监任职,主持了大量工程的建修,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终成建筑大师,其思想的结晶就是著名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共34卷,357篇,是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其无愧为中国史上最全面最宏伟的建筑学著作之一,为中国的建筑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为什么《营造法式》中说宋朝的建筑可以代表中华文化
1.虽为人作、宛如天成——宋朝家居环境艺术的物质成就
有玉仙观、灵隐寺等著名的寺观园林。宋朝园林布局具有丰富的内涵,充分地体现出了诗画情意,趋于疏朗、简洁的风格,园林中亭更多趋向于自然、简朴。同时,一些文人画家为了将生活诗意化,着意经营园林艺术,以诗词为主题、山水画为蓝本,以情立意,以形传神,形成了文人构思写意的山水园林艺术。建筑主体清淡脱俗、疏密错落、典雅宁静。
2.规范严谨,巧夺天工——宋朝家居环境艺术的技术成就
人口因素主要是指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状况,以及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宋朝都城东京以及临安的人口数量有各种不同的估计,但是学术界对其规模之大、人口密度之高均超过前朝都城并无异议。
宋朝都城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作为政治中心的功能带来相关的人口聚集和消费需求,进而这种需求促进更多的人口流入。其次,宋朝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使得军事防卫力量进一步集中于都城,庞大的军队在城市居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清明上河图》中对北宋东京这种市井密度作了生动的刻画。画中房屋时常可见勾连搭接的屋面,另有的房屋间距狭窄,仅能容隙。庭院普遍狭小,街道空间也有明显被侵占过的迹象。
绍圣四年,王安石实施变法,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营造法式》由李诫编修,代相传的口诀经验,以建筑的定型化、标准化为编辑各作制度的指导方针,绘制了大量工程图样,用以说明制度,记录了不见经传、失传的很多技术和做法,成了人们认识宋代建筑的钥匙。
3.宋代建筑结构精巧,装饰精美
宋朝时期,建筑匠师对木结构受力情况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科学水平,并且,还利用结构构件本身做艺术加工,注意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宋代建筑结构规范,木构模数制以斗拱中拱、紡的断面为模数,而随着使用部位的不同,以斗拱为梁柱交接的节点,斗拱用于楼阁上平座之下的多用卷头造或上昂造,用于外檐的多采用下昂造。
同时,建筑平面优美、富有弹性的一条条曲线,配上曲线轮廓的梭柱和月梁,加上深远的出檐,形成了宋代建筑柔和、纤秀的风格。另外,宋朝建筑大量使用了可开启的、极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出现了瓜楞柱同时,屋顶上覆以琉璃瓦,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感觉。
宋朝时期木装修品类多,做工精巧程度高,在装修部件中广泛运用了木雕技术,增加了构件表面的修饰,如:独乐寺山门就是以木板拼接成的。宋朝的建筑装饰中,彩画、石雕、砖雕起到了重要作用,彩画广泛用于檐下、柱子中,色彩华丽构图活泼、纹样品类繁多而木构建筑中台基、柱础等部位都使用了石构件。
4.宋朝家具精美绝伦
宋朝家具制作工艺及纹样宋朝家具采用了格角樺和“攒边”的做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精湛的工艺价值。在制作上,开始使用束腰、马蹄等各种装饰形式以及牙板、托泥等各式结构部件。并且,宋代的无束腰家具,吸取了大木梁架的造型和结构,如:河北巨鹿北宋遗址岀土的无束腰高桌,无马蹄、腿足直落地面,用圆材带侧脚,安横株。
而宋代家具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腿型是马蹄腿,马蹄腿本身的造型是马蹄内翻,两个外侧面内收并逐渐边玩。方形断面的直腿延至下部,格角相接,表面齐平,牙形简洁,讲究自然,追求流畅。其次,家具中的纹样具有美化、支撑等功能,以朴质的造型见长。
三.从宋朝诗歌看宋朝的建筑
苏轼与他的“咏亭诗”。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苏轼出生于四川汉族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才华出众文采风流,学识渊博,从小就天赋出众,诗文书画皆精通但是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
苏轼作为北宋豪放派的典型代表詞风放达肆恣明白豪放,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增强诗词的渲染力与表现力,対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不是宋朝咏亭诗上的第一人,诸如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都写作咏亭的佳作但是苏轼却是将咏亭诗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咏亭诗有很多。这些诗作都对宋代亭这种建筑作了深刻描述赋予了其不同的意境与艺术价值。
古代亭子最大的构成特点就是其空间上的,“空”与“虚”正如苏轼诗作中所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种现实艺术表现出的空与虚与古代推崇的道家精神文化与审美相契合。
而亭作为一种融通自然与心境的典型建筑空间,逐渐在众多文人雅士的推崇与歌颂中具有了不一样的寓意,对于胸襟旷达、诗情豪放的苏轼来说这种能够俯仰自我、扪心自考的意境可以说是自己作品中最佳的咏赋物体函意。
四.宋朝建筑体现的内涵
传统自然观
宋朝时期,为了使室内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室内设计中继承了这种对自然的依恋。如:宋代园林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技照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使园林具有了参差错落、高低曲折的结构,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艺术综合体。
同时,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在类型和外观上都具有很大的发展,起幵关窗渐多,不但增加了装饰效果,还改进了采光条件。南宋诗人葛绍体的诗《韩氏与闲即事》等就证明了宋人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希望与自然和谐。
另外,宋代崇尚“宛自天成”的境界。宫殿、豪宅等倾向于素雅、自然、朴实的环境设计,而民居中家具装饰中界面以黑、白、灰等为主色,有大量不设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遂纹理密。画意溉洒,蕴意深广——宋朝家居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
庄禅思想
宋朝时期,“禅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宋人执着于现实生活层面,喜欢与现实自然打交道,宋人着意于创造可与内心沟通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因此,应运而生了一些轻便、可折費的家具。同时,在一些工艺美术装飾物上,呈现出崇尚沉幽古雅的特点;其次,受禅宗的影响,宋人的家居以空淡、静雅的意韵为主,通过感受自然,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居室和园林中。
宋代伦理观
宋代营缮制度限制严格,居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宫殿、寺庙专用歇山顶”官民住宅只能在厅堂用木制构架,宋代人民喜欢供养神祠,宋人喜为有功之人建祠,但凡地方官员所为有益于社稷,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受人肯定的成绩,民众就会为其立生祠以为表彰。神祠分布呈现出南北、内外不平衡的特征,东南沿海政治经济发达地区生祠数量最多。
神祠由地方普通民众所建,偶有官府协助,宋人依据祠主影响力大小和地方财力可以选择以建筑代祠,或附庸祠庙,或附庸学宫,或独立建祠,在生祠内部绘图、塑像、刻碑、作颂,竭力传承祠主之名。一所生祠的亲历者有祠主、建祠者和记叙者三方,分别代表宫償阶级、平民阶级和士人阶级,生祠凝聚着不同阶层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宋代社会生活的小型缩影。